Monday, December 21, 2009

突破60,000人次+冬至快乐



冬至的传说故事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它在历法上和风俗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发生在中国农历的十一月,大多固定在公元历的12月22日(偶尔有变动),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它与“夏至”是白天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形成对比。以太阳与地球位置确定的历法就是把冬至这一天作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古代有夏代建寅,以农历一月为正月,殷代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之说,称之“三正”。今天仍在使用的“天干”和“地支”在古代是记日期的像数符号,天干数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十天为一周,称之“一旬”,地支数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来记月的,“子”是地支中的第一个数,而“建子之月”就是今天的农历十一月,可以证明,古人确实是把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当作新年的第一个月的。冬至在历史上曾被当作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即使今天,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冬至是一年中光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也就是讲,从冬至日开始,北半球的白天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古人把黑夜讲作“阴”,把白天讲作“阳”,所以冬至也是“阴衰阳盛”的开始。太阳是对地球气温变化影响最大的天体,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由于冬至前后的一段日子是地球光照最短的日子,地球的气温较低,地表的温度也较低,古人总结出一气象规律,即从冬至日开始,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地球的寒气基本散尽,进入新的大地回春的新气象。

冬至日的风俗食品是“冬至团”,《清嘉录·冬至团》中也讲:“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祀先即祭祖,祭灶为供神,“冬至团”也分祀先用和供神用二种,“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团,冬至朝(早)供神品也。”这种风俗在苏南的部分农村里依然存在,而在城市里早已消失了。

“冬至夜里一块肉,譬如不冬至”是旧时上海的谚语。与“年夜”是新年前一天的除夕之夜,西方人的“圣诞夜”是圣诞节前一天的夜里一样,“冬至夜”就是冬至日前一天的夜里,冬至的风俗活动一般是在“冬至夜”进行的。“冬至夜里一块肉,譬如不冬至”的意思是:冬至夜吃的东西特别补身体,冬至夜进补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强壮,有抗寒力,尽管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你的抗寒能力似乎会使冬天还没到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年代,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活动。也许人们以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人们吃下肚的食物也最容易被身体吸收、保藏。我记得自己童年时,我的祖母在冬至日“强迫”我们多吃一点东西,还会讲:“冬节(我老家称冬至日为“冬节”)吃东西有补。”而稍富裕的人家则会请郎中开出一张补药方子,据方子中的药材去熬制药膏,在冬至日开始服用,这种习俗至今仍十分流行。

在冬至来临之前,上海的中药房备足了所谓的“冬令大补膏”,市民们争购“冬令大补膏”也成了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中药的主要药材是所谓的“草药”,大部分取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所以,一般地讲,中药吃不坏人,但治疗效果也不明显,但部分药材有明显的毒性或对健康不利,所以,在配制冬令膏方时,最好还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进不了补,弄得不好反而吃出毛病。

江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清爽冬至邋遢年”。这里的“年”即“新年”,传统习俗新年是除夕过的,所以“年”特指“年三十”。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冬至这一天天清气爽,那么年三十那一天一定是雨天,泥泞的道路使环境邋里邋遢;反之,冬至那天天气邋遢,过年那天就一定是晴空当日,天爽气清。这句老古话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但谁也没有去认真地记录和分析——这是否有什么根据。

1 comment:

細水長流 said...

冬至顺利,万事顺心。